不用膨胀剂,工程中的抗渗混凝土都达到了高抗渗
根据国家规范,工程中使用的抗渗混凝土,抗渗等级一般为P6、P8级,较高的为P10级,高为P12级。笔者参与建设的几十个地下防水工程,没有一个掺用膨胀剂,抗渗等级全部达到P30级以上。
笔者1997年开始参加工程实践,1998年在混凝土抗裂技术方面重大进展,1999年发现了混凝土高抗渗形成的规律,2000年1月**将高抗渗混凝土应用于地下防水工程。该工程为城区一较大地下停车场,对混凝土要求为C30P8,设计没有要求掺用膨胀剂。笔者采用Ⅱ级粉煤灰做掺合料,掺量30%。该工程分成几大块,于不同日期施工。每次施工,混凝土均经出厂抽样和施工现场抽样,抗渗等级都达到P30级以上。混凝土按技术交底施工,抹压覆盖完成后蓄水养护。工程完工后,未发现任何可见裂缝;使用过程中,也未发现渗漏现象。
从2000年至2011年退休,笔者参与的几十个地下防水工程的施工,未使用任何特种材料,全部采用掺粉煤灰(或与矿粉双掺)的掺合料混凝土。混凝土化(坍落度120~180mm,不泌水或很少泌水),泵送施工。工程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一般为P6、P8级,抽样检测的抗渗等级全都达到P30级以上。这些工程的施工,都有明确的技术交底。凡按技术交底或基本能按技术交底施工的工程,都没有出现开裂和渗漏。
从混凝土高抗渗形成规律的发现,到高抗渗混凝土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,笔者仔细研究了混凝土的抗渗构成机理,并对抗渗构成机理作出了新的解释:混凝土要实现高抗渗,其充水空间要足够小,要有足够填充充水空间的水化产物,以及混凝土密实成型以后,其拌合水不可以损失。这就是高抗渗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。只要同时满足这三个基本条件,水化产物就可以将充水空间填充密实。这样的混凝土没有连通缺陷,或少连通缺陷,因而能够实现高抗渗性能。
不用膨胀剂,密实混凝土都可以实现高抗渗性能
根据高抗渗的三个基本条件,笔者分析,高抗渗应是密实混凝土的基本特性,所有密实混凝土都可以实现高抗渗,都应该实现高抗渗。以往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较差,或抗渗性能降低(不稳定),是因为配合比或施工养护工艺不够合理的缘故。
为了验证笔者的推断,笔者分批次对普通混凝土、泵送混凝土、掺粉煤灰混凝土、大掺量掺合料混凝土、剪力墙混凝土、路面混凝土、膨胀混凝土等10多种密实混凝土,应用高抗渗的三个基本条件,先后做了抗渗试验。除膨胀混凝土外,其他的混凝土都没有掺用膨胀剂,也不掺用其他有助抗渗性能提高的特种材料,只使用常规材料。结果与预期一致,所有密实混凝土的抗渗等级都达到了P30级以上的高抗渗,而且不需要28d,只要3d~7d。次试验结果的数据载于《混凝土高抗渗防裂》一文中。
高抗渗的形成规律是在抗裂实践中发现的。笔者在施工中发现,混凝土密实成型以后,如果不失水,表现了很强的抗裂能力;失水则会造成开裂,失水越多,开裂越严重。试验中发现,混凝土不失水,可以达到很高的抗渗等级;失水则会造成抗渗性能降低,严重失水会使混凝土丧失抗渗能力。由此笔者论证了混凝土的抗裂与抗渗是不可分割的,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。混凝土要防裂就必须抗渗,不抗渗则难以防裂,高抗渗防裂的理念就是这样产生的。笔者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论证,证实了密实混凝土都可以实现高抗渗,为实际工程全面实现高抗渗,利用高抗渗进行防裂提供了先决条件。
不用膨胀剂,只用常规材料,密实混凝土都可以实现高抗渗,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这样,抗渗混凝土就失去了“抗渗”的特种意义,而成为通用混凝土了。
高抗渗的三个基本条件表明,混凝土要实现高抗渗,绝不仅仅是材料和配合比的问题,涉及施工养护工艺的合理性。因此,在实际工程中要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裂能力,首先考虑的不是使用何种特种材料,而是必须强调合理的配合比和合理的施工养护工艺。
本信息由八方通助手发布,八方通AI智能发布万条信息,*排名,上词快,全自动免人工。人工智能让你我专注,聚焦!